那时没有电脑特效,满大街挂着的都是手写的招幌。
一个老手艺人的名字,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某某药店,某某饭庄,认准一个人的手艺,就是认准了这块牌子。
经过公有化的改造,我们很难在大陆上见到旧时招牌的境况。品牌的兼并,个体经营走向连锁经营,固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改变的,还有命名方式,“地区/小区+商店”的命名方式,也将那些骄傲十足的老牌子逼到了巷子深处。
冯唐在一次聊书法的时候就说起,你看到那些旧时招牌上的手写字体,也许不会想起是某种书法体,却让人觉得温暖,有回家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人气。
1948年美国杂志Life的摄影记者Jack Birns来到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这座城市处在繁华的混乱中,他记录下那一时刻普通人的生活,也意外定格了当年上海街头的招牌。
中央广告公司在转角处的巨型招贴,香皂的竖形广告牌大模大样伸了出去。
亨得利钟表虽然名头响,敌不过前排的鹅牌卫生衫靠鹅鹅鹅招眼球。
钻石牌时钟取名简单直接,花布广告能打得跟电影明星李丽华、张瑞芳的新电影海报一样大。
至于二三层往上的位置,谁管你是肥皂丝袜还是啤酒药房,只要你想,各凭本事招呼人。
广告甚至能顺着屋顶房型来设计,比如突出的一角放公司名。
侧面直接刷一墙的金发美人。
中式牌匾们也互不相让,米号、典当行、药堂、书局,哪里有什么统一楷体整整齐齐这种事,拼的就是谁招牌上的字写得好裱得妙。
要是还嫌不够醒目,拉出个门帘,或者挂面招旗,都行。
有轨电车也能安上广告招牌哐哐走。
再到上世纪80年代,南京东路除了人那就是各式招牌。
烫金的国际饭店字样,是一代人心中的记忆。
钻石牌钟表从四十年前就开始打广告,一直打到八十年代。
真是嚣张啊,嚣张得真可爱。
差点以为上海要成为继香港后,下一个有赛博朋克感的城市了。
香港,攻壳机动队动画
但谁也不知道上海的招牌能嚣张多久,你看,这城市璀璨,远处是北方,多少高楼大厦,一颗一颗窗户,忽明忽暗,城市的眼睛啊,现在逐渐都闭上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1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