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起名大全男孩_侯姓起名大全男孩俩字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编撰《汉印风格分类》,此书容量大、体例多,需要核证、校对的地方特别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不断发邮件来,与我沟通协调与求证核实,印象最深的是,古代汉印中有“侯”“矦”两字,姓名印中也有“矦”与“侯”,原释文较乱,希望能规范统一。这是一个经常遇到的老问题,故我没有多加思索,按照以往释读的惯例回复:不管是汉官印还是姓名印,印文中凡带“人”字部的皆释为“侯”,凡不带“人”字部的皆释为“矦”(汉印中一般无“候”字),以此原则为准。

过了不久,天津人美的责编又提出了质疑:“古体‘矦’存在分化问题,同时也存在官职与姓氏的问题,上次我回复提出的释文原则容易前后不一致。我们是遵原文,还是遵照便于读者阅读,比如‘夏侯’这个姓氏,如果写‘夏矦’,与印文中一致了,却又与当代人的认知不一样,可是如果释做‘夏侯’,也就意味着要与古体‘矦’不一致,尤其是官职,是‘侯’,还是‘候’,需要权威的出版物作为依据,所以还是想听听作为专家的您的意见。”

编辑的话引起了我的重视,便重新浏览、审读了所谓的“权威印谱”。不读则罢,一读真让人大吃一惊:情况的确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过不用急,让我细细品鉴,慢慢思索,最后来下结论。

如图一,北京出版社的《玺印源流》,同一页码上的带“人”部印“军曲侯印”与不带“人”部的“关内侯印”,其释文均为“矦”,不写作“侯”;而封泥带“人”部“戈船侯印”释文为“侯”。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不带“人”部的“关中侯印”释文为“候”。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书画篆刻品鉴》,不带“人”部的“长贵亭侯”“湘成候相”与复姓印“夏侯尊”均释为“侯”,带“人”部“军曲侯之印”亦释为“侯”。由图一可知,《中国篆刻全集》不带“人”部“关内侯印”释为“侯”,而同样不带“人”部的“昌信侯国相”则释为“矦”,带“人”部的“军曲侯印”则释为“候”(“候”中带短竖)。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玺印精品集成》中,将不带“人”部的印均释为“侯”,而带“人”部的“军曲侯印”“侯丞之印”“菑川侯印”等印均释为“候”。由上述可知,“权威印谱”对古代印章的“侯”“矦”“候”三字,包括姓名印中的“矦”,其释文各行其是,相当混乱。

侯姓起名大全男孩_侯姓起名大全男孩俩字

图一

那么借助一些工具书——“篆刻字典”,能否统一规范、解决这一问题呢?参见图二,清代人编撰的《汉印分韵合编》,“侯”与“矦”是分列的,凡带“人”部的皆释为“侯”,凡不带“人”部的皆释为“矦”,这是我第一次回复天津人美处理“侯”字的“原则”。但其他常用的权威篆刻字典情况就不同了,比如上海书店出版的《玺印文综》,其中“候”与“侯”的字例合在一起,即印文“候”可当“候”又可当“侯”,“候”与“侯”互通互同。《中国篆刻字典》,“侯”“矦”合在一起,即印文“侯”可当“侯”又可当“矦”,而“候”只是三位近现代印人使用过,并无古印印例。综合上述,可见“篆刻字典”对“侯”“矦”“候”三字也是各行其是,相当混乱,无法正确取舍,也无法正确规范、解决这一问题。

侯姓起名大全男孩_侯姓起名大全男孩俩字

图二

显然,在篆刻领域里,对“侯”“矦”“候”三字一直重视不够,以致在印谱和画册的注释上模糊不清,莫衷一是。这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理、核实此三字,不仅是给天津人美一个合理的完美答复,也是给后学印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侯”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侯”字,从“厂”从“矢”,“厂”(读为han,第四声),古代悬挂的射布箭靶之形。“矢”像箭形,表示以箭射布之意,属象形字。甲骨文“侯”倒书、正反书无别。可参见图三,甲骨文侯有多种写法及诸多甲骨文拓片。故“侯”字本义指古代进行射礼时用的一种射布,即箭靶。可引申为君主、第二等爵位、达官贵人、士大夫间的尊称,并用为疑问字、姓等意。《说文》:“侯,春飨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与卜文相合。这里应当注意“侯”不能与“时候”的“候”混同。

侯姓起名大全男孩_侯姓起名大全男孩俩字

图三

我们不妨再查阅、参考现代汉语字典是如何定义的。《辞海》:“侯”作箭靶、作古爵位名、作诸侯、州牧通称、作士大夫间尊称、作姓氏等。而《辞海》里“矦”的注释为“同侯”。而“候”的注释为:作五天为一候、作等候伺望、作问好、时刻、递补等意。这样问题大致清晰了:“侯”为常用正体,“矦”通“侯”;但与“候”不同,“候”不通假于“侯”,也不通假于“矦”。

我的(亦是回复天津人美)结论是:“矦”通“侯”,“侯”为常用正体。对于印章而言,应以印拓之印文为准,即印文是“矦”即释文为“矦”,印文是“侯”即释文为“侯”,与印文保持协调一致(这适合视觉审美),这个原则既与现代汉语字典保持一致,又与汉印篆书结体也保持一致。但当“矦”作姓氏用时,考虑到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应统一用“侯”。如图一中“夏侯尊”“侯备私印”“侯胜之印”等姓氏,皆应释为“侯”,不写作“矦”。

值此说明的是,古代有一种专门接客迎宾的官,叫“候官”,印章中的“候”与“侯”的篆书体一模一样,如“军中候”“长亭候”,即为在司令部、郊外驿亭里接客迎宾的官,其“候”即带短竖画。但篆文不分,印章上还是用“侯”表示。如果印文“侯”字下用“候”表示,由于人们一般缺乏“候官”方面的认识,无疑会造成混乱与说不清,所以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不用担心什么。

可以想象,“长亭侯”印,释文若写成“长亭候”,虽然是正确的,但人们(读者)大都不会接受,汉语大字典及辞海上明确注明“候官”即为“侯官”,所以按照印文“矦”者写“矦”,“侯”者写“侯”,少数“候”者亦写为“侯”,应当是正确的选择。也不能因为“候官”通假“侯官”,就顺势认为“候”通“侯”字。实际上,篆刻字典无“候”字,在这里是最好的印证,从本文的附图上亦可证明这一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2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