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条友说苏洵苏轼兄弟名字的由来,我当时就想聊聊两个话题:
1、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别
2、苏轼的名字与其生平之间的关联度
一、古今名字文化的差别
1、古人有名有字,今人有名无字
苏辙有一句诗,“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苏洵与程夫人结婚后,接连生了两个女儿,都夭折了。苏洵26岁时,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夭折了;第二年程夫人又生一女,也就是后来嫁给程之才、命丧夫家的八娘。苏洵28岁时有了次子苏轼,31岁时有了三子苏辙。
古人的物质生活资源不充沛,医疗条件差,生育率高,但是成活率低。
古人得子不易,自然会对孩子的未来有更多期许。
今天,社会进步了,医疗技术发展了,甚至可以挑着时辰怀孕生孩子,却不再有名有字。
有名有字的名字传统,需要恢复吗?难以说清,此处搁置不论。只说我的一点想法:
古人的名和字,相辅相成,表达了父执对晚辈的期许和规诫。这一点是需要现代人学习的。
今人为孩子取四字姓名,表达的更多是父母双方平等的意愿,窃以为不可取。
2、古人的取名习惯是男周易,女诗经?
经常看到有人说,古人取名的是男周易、女诗经。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周易和诗经的篇幅太小,不够用。
其次,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低,很多人没有名字。比如前文提到的苏八娘。我们的历史中,有名有字的女性太少了。“女诗经”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再次,古代男性的名字也符合“男周易”这种说法。
苏轼、苏辙的名字既不是来自周易。相信条友们,还可以举出一大把的反例。
3、古今给孩子取名字的时间不同
今天,很多家长从怀孕那一刻,就给孩子想好了名字。古人却不同。
前文说,古人生育率高、成活率低,一般到了男孩读书了才开始取名取字。
苏洵也不例外。1047年5月,苏轼的祖父苏序逝世。出门在外求官做的苏洵,才奔丧回到眉州。从此,苏洵开始亲自教授苏轼、苏辙,也正式给两个儿子取了学名。兄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弟名辙,字子由,一字同叔。
这一年,苏轼13岁,苏辙9岁。
二、苏轼兄弟的名字与其生平之间的关联度
1、苏轼兄弟名字的由来
对于苏轼、苏辙兄弟名和字的由来,还是苏洵最有发言权——取名权是苏洵的,解释权也是他的。
苏洵在一篇短文《名二子说》中,做过完整解释: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要理解苏洵的意思,需要点关于古代车辆和交通的背景知识。
先看古代车辆绘画: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上,驭手前靠着的结构件,就叫车轼。没有它,人在车上站不牢。一个急停,人就跌出车厢了。
古代只有土路,一地到另一地的道路,也是固定的路线。土路很容易形成车辙,日久天长,车辙深深。只有顺着车辙跑,才安全。
不顺着车辙跑,一旦有只车轮突然拐进了车辙,就有翻车的可能。

雷州半岛上的古代官道车辙
看完了上面的解说,应该很容易明白苏洵的意思:
车轮、辐条、车蓬和车轸,都是结构构件,只有车轼是功能构件。没了车轼,车就不是一辆功能完整的车。轼儿啊,我是怕你锋芒太过外露。
天下的车,都得顺着车辙跑,但车辙却没机会和车一起受表扬。出现车毁马死的情况,也没人会怪罪车辙。这是因为,车辙规规矩矩,既不惹祸又不争功。辙儿啊,我一点都不担心你。
2、苏轼兄弟名字的寓意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
古人坐车上,要借助车轼保持观望的姿势。苏洵应该是希望苏轼这位排行老二的儿子,多注意周围人的反应,锋芒不要太过外露,要有个做二哥的样子。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苏洵希望苏辙这位排行老三的儿子,安分守己,按着自己的本性走下去,做好做三弟的本分。
3、苏轼兄弟的名字与其生平之间的关联度
不得不说,知子莫如父。
苏洵给苏轼取字子瞻,精准到位。可惜,苏轼的宦海生涯,一直没有做到。
苏轼出仕之后,成为北宋著名的出头大椽子。新党上台,苏轼反对新法,结果被认为是旧党;旧党上台,苏轼又反对不加辨别地推翻新法,被视为新党。
总之,苏轼的一生都敢于直谏,一辈子不合时宜。
苏辙却稳稳当当,一步步成为北宋的副宰相,成了眉山苏家的顶梁柱。
4、苏轼坎坷一生,与苏洵的家学有莫大关系
苏轼仕途的艰难,应该源于苏洵的遗传。
苏洵的性格,非常刚烈。这一点,在苏洵的求官过程和对待王安石的态度上都有反映。
首先,苏洵的求官过程非常曲折。
欧阳修推荐苏洵,中书省发出通知,要苏洵参加策论的测验,苏洵不爽,称病不去。
苏轼兄弟科举高中后,苏洵得到布衣应召、不试而任的机会,但苏洵觉得工资太少,还是个试用岗位,升迁没盼头,又坚决不赴任。
最终,苏洵的正式工作经历,仅有在欧阳修的领导下做过编修过礼书。
其次,苏洵和王安石是石头碰石头。
王安石的性格,非常刚强。苏洵的性格,有过之而无不及。
传世的苏洵作品《辨奸论》,痛骂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简直是破口大骂。
我们读《嘉祐集》不难发现,苏洵的文章,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苏洵的思想,有西汉扬雄贾谊的印迹。
结合苏洵一生的经历,我甚至怀疑,苏洵是才气大、学识浅、本事小,能说但不太能练。
苏轼自13岁就学于苏洵。苏轼,诗词、文章胜于苏洵,但思想、性格与苏洵相仿。
可惜的是,苏轼生活的北宋,已经是积弊丛生的北宋,需要的是王安石那样的问题解决者,而不是理论家和文学家,更不是纵横家。
这就注定,苏轼的一生,必然坎坷。
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我读李之冰版《苏东坡新传》时的一点心得。
此前,看到过一种说法:苏东坡是中年好友。
在读《苏东坡新传》之时,我觉得上述说法,有可取之处,也有可商榷之处。
可取之处在于,苏轼一生敢言敢担当,又乐天达观,读苏轼确实可以抚慰人心。
可商榷之处在于,我们的教育,太过重视智识教育,对人格教育不够重视。
引苏轼为好友,不如引苏洵为鉴。
苏洵准确地把握了苏轼兄弟的个性,却在苏轼兄弟的人格教育上只成功了一半。
最后,向大家推荐李之冰版《苏东坡新传》,我以为是最好的苏轼传记作品。
又及:
大家可以聊一聊古人的名、字、号和其人生的契合度,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期待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我是@采沙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批评、指正、赐教。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点赞、评论、分享和转发。
喜欢的点点关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3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