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宝宝取名大全?于氏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李维诺历史档案

  • 1938年,在家乡参加革命,在艾崮山坚持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过蓬莱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
  • 1948年,先后担任安邱县委副书记、邱南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亲历拉开“三大战役” 序幕的济南战役和决定淮海战役结局的碾庄战役
  • 1954年,奉调鞍钢,出任机修总厂党委书记。
  • 1965年,由三冶副经理调任西南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后曾任重庆钢铁设计院党委书记
于氏宝宝取名大全?于氏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1948年夏,李维诺与夫人李淑芝携长子在邱南县大辉曲村留影。

14年抗日战争胜利了,解放战争也胜利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终于打下了属于人民的江山。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李维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担任山东安丘县委书记。1951年,新中国行将拉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帷幕,他被调入青岛,出任橡胶总厂党委副书记,后兼任隶属化工部的青岛橡胶二厂军代表,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条战斗机轮胎。1954年,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基地的恢复与建设正处于高潮,党中央从华东地区先后抽调两批地专级领导干部支援鞍钢,李维诺奉命前往,出任机修总厂党委书记。

1957年春,李维诺转任鞍钢大石桥镁矿党委书记。也是在这一年里,他的父亲、早年闯过关东的于春元老人,从艾崮山区的老家黄泥沟走出,再一次踏上东北的黑土地,探望分别已久的儿子和时时牵挂的孙辈们,进行人生最后一次远行。一年后,这位老人执意要回山东老家,临行前向儿子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他及子女们认祖归宗,恢复原姓。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李维诺决定将膝下的儿女们改回于姓,同时恳请父亲谅解,当初因革命的需要更名改姓,如今再改回原姓已无可能。

艾崮山,位于蓬莱、黄县栖霞三县交界处,由艾山和崮山两座相连的山脉组成,艾山挺拔险峻,崮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瞩目。在树林茂密的艾山主峰南坡,有一条小山沟叫黄泥沟,奔涌的艾山之水汇聚成一条隆隆作响的溪流从村前流过,更令这个地方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在黄泥沟住着30多户人家,于氏家族世代生息在这里。1920年5月,于家三兄弟中的老二于春元又得一子,取名于德利,即是李维诺。16岁时,一度靠大伯父的资助,在栖霞县职业学校读了一年书的于德利,因家里再也拿不出学费而中断学业,来到烟台谋生,拉了半年洋车,又去成衣铺学裁缝。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烟台,他返回了家乡。

于氏宝宝取名大全?于氏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1948年夏,李维诺抱长子在安邱县留影。

这一年,山东蓬莱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教育系的于眉(曾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返回家乡,出任蓬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在黄泥沟村,也出现了一位化名刘泉(刘桂悟)的共产党人,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成为了于德利等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位启蒙者和引导者。1938年2月,以艾崮山为根据地,于眉成功发动和领导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攻克蓬莱县城,建立民主政府,创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简称为“三军二路”),很快发展到11个大队2500多人,后与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闻讯,于德利偷偷从家里跑出来报名参军,因父亲阻挠,被“三军二路”政治部的孙紫平同志劝回,非常恼火也十分无奈。当年10月,家里给他安排了婚事,迎娶了栖霞县北落汤村一位姑娘。婚后,是于德利给她起了一个官名叫李淑芝,新婚妻子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而兴奋不已。

1939年1月,日伪军向蓬莱、黄县、掖县大举进犯,蓬黄两县的县委、县政府奉命撤出县城,转移到艾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同年3月,在蓬莱的老七区,建立了直属北海特委领导的中心区委。时任区委组织委员刘桂悟(后任蓬莱县委书记,也是鞍钢“五百罗汉”中胡铁桥、李建东的入党介绍人)首先在黄泥沟村发展了第一个共产党员于德全(后在掖县战役中牺牲)。不久,由于德全介绍,在刘桂悟主持下,于德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作出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黄泥沟村的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于德全任支部书记,于德利任支部副书记。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外村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入党时,他们向党作过保证:“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子。”可是,经常出村活动,家里人很快就发觉了,村里人也有些议论。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组织上决定调他们到乡里,于德全任乡支部书记,于德利任乡支部组织委员。从此,他们公开了“八路”的身份。

于氏宝宝取名大全?于氏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1956年冬,在大石桥镁矿镁砖厂,李维诺(前排左三)与苏联专家、工人合影。

这时,日伪军已经侵入蓬莱境内,开始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艰苦卓绝的阶段。1939年10月,由厂长张从周(解放后曾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率领的兵工厂,随五支队后方留守处,几经周折迁至黄泥沟。一个月后,由周吉隆等建的山东根据地第一座兵工厂也搬迁到此。兵工厂在黄泥沟进行整顿,合并为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兵工厂,时任区委组织委员的于德利等参与和协助了这次整编。

然而,兵工厂未待立足,日伪军尾追至黄泥沟。当时,村子被突然包围,于德利的妻子李淑芝正在场院里干活,人们都猝不及防。兵工厂被迫丢下部分设备和物资,向蓬莱、黄县、栖霞、招远交界一带转移;于德利等住在村子里的部分区委干部,也随后撤往山里。

临撤出村子前,区委民主委员巩彪从老乡家里顺手抓了两把花生米,揣在了衣兜里,从而留下了一段“三粒花生米”的故事。

夜晚,初冬的山里寒气逼人,大家谁也没有带干粮,又冷又饿。正在这时,巩彪想起了衣袋里的花生米,掏出来仔细数了数,只有几十粒。他把花生米平均分给了每一个同志,严肃地叮嘱大家节省点吃,一天只能吃3粒,一定要坚持到鬼子撤走。

躲在山上,他们想到乡亲们正在山下受苦,焦急万分,但手里只有几支短枪和十几颗自制的手榴弹。白天无法活动,他们就在夜里行动,下山袭击日伪军,朝敌人的驻地扔手榴弹,向鬼子的哨兵打冷枪,吓得敌人不敢睡在炕上,一个个趴在地上过夜。

于氏宝宝取名大全?于氏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1957年,在大石桥镁矿八栋房住宅区前,李维诺(左一)和矿党委副书记张润祥(左三)苏联专家留影。

日伪军在村子里烧杀抢掠,整整折腾了3天。鬼子将全村的男女老幼集中在一块空地上,逼问乡亲们说出抗日武装的去向,交出于德利、于德胜(同时入党的亲叔伯兄弟)的下落。有乡亲糊弄说:“他们两个人早就闯关东去了,已经多年没有消息了。”日本鬼子不甘罢休,将男女分开,用刺刀挑开女人的发簪,看是否有梳短发的;强迫男人脱掉上衣,查是否有扛过枪的。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于德利改名为李维诺。

1940年5月底,驻烟台的日军,集结福山、松山、栖霞寨里、蓬莱城大辛店、黄城集等据点的日伪军3000余人,分多路向艾崮山区进犯,实行规模空前的“六一”拉网式“大扫荡”。李维诺和战友们一面组织群众转移到山沟,村村实行坚壁清野,一面带领民兵打游击。敌人来了,大小山头到处是枪声,敌人摸不清哪是主力部队,哪是民兵,被搞得不得安宁。这次反“扫荡”取得胜利。

1941年夏,敌人在下薛家包围了蓬莱县委机关,县委大部人员在警卫连掩护下撤到山上。时任县委组织部长的李维诺在外执行任务返回村内,见战友纷纷撤离忙问怎么回事。待明白敌人来犯,猛然想起县委刻字用钢板、党员名单还留在村内,便与通讯员小杨不顾一切返回村子。待取得钢板、名单之后凭借熟悉地形,翻墙越院侥幸跑了出来。

在艾崮山坚持抗战期间,李维诺先后担任过蓬莱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他的妻子李淑芝也以丈夫为荣,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蓬莱参加了妇救会工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按照党中央的命令,山东派出大批干部和主力部队进军东北,蓬莱是重要的过境口岸,由李维诺负责人员过境的警戒与输送。在海岸上,负责警戒的地方干部和战士们中,有好多人都憋足了一口气,恨不能立马跳下岸去,加入到奔赴东北的队伍中去。一位手枪队长向李维诺恳求,非要跟部队去东北。看着他那副心急火燎的样子,李维诺答应了让他先跟部队走,然后再向上级反映情况。历经战火硝烟的考验,这位手枪队长就是后来成长为空一师政委、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的郭壮。

国共内战硝烟再起。孟良崮战役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由华东局组织部巡视员转任支前司令部组织科长的李维诺,肩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民兵、民工支援主力部队作战。他的妻子李淑芝也带领蓬莱的民工,走了几百里路,一路上吃煎饼、喝凉水,将粮食一粒不少、军鞋一双不差送到了支前指挥部。夫妇一别3年,想不到在炮火连天的孟良崮前线团圆。此后,李维诺先后担任过安邱县委副书记、邱南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拉开“三大战役” 序幕的济南战役和决定淮海战役结局的碾庄战役。妻子李淑芝与他重逢后,出任安丘县第一任妇联主任,与他一起亲历了淮海大决战中的多次重大战役。

于氏宝宝取名大全?于氏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1959年,在鞍山台町,李维诺、李淑芝夫妇及全家人合影。

从华东调入东北,李维诺在鞍钢整整工作了10年,1965年由第三冶金建筑公司副经理调任西南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携妻子和儿女奔赴西南大三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参与了钒钛磁铁矿冶炼的诸多重大课题的科研攻关。

1971年5月21日10点59分,千呼万唤,沉睡了千万年的攀西大裂谷,突然间惊醒过来了。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一声令下,埋设在攀枝花朱家包包铁矿山的万吨炸药瞬间起爆,惊天动地的巨响震动了我国整个西南角。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由此也开创了我国铁矿开采事业的一个新纪元。时任攀枝花矿山公司革委会主任的李维诺,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见证人,也是大爆破现场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1978年,李维诺转任重庆钢铁设计院党委书记,一年后调往山东莱芜,担任张家洼工程指挥部指挥。

钟翔飞 撰文

鸣谢鞍钢“五百罗汉”子女提供图片史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4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