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姓兔宝宝取名大全?武姓兔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云也退

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平生最喜欢老子的学问。他在寝宫门口挂出一副字,上写“老子天下第一”;有贤士达人想要同他聊老子之学,他就开门相迎。有一次,一个在各国游学之人拜访庄王,问他治国之道。庄王捻须曰:“无为而治。”

对方又问:“何为战争必胜之法?”庄王曰:“止戈为武。”

游学者一头雾水地告辞了。走时还低声跟随从说:这位君主奇怪得很,净说自相矛盾的话。

他没有理解庄王的意思。庄王可不是说“息兵=打仗”,他的意思是,武力是用来止戈,也就是说消除战争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导弹和原子弹呢?那不是为了扔别人,而是为了震慑人,让人不敢来打我们。这样的认识,要比徒然地呼吁“化干戈为玉帛”更具有现实感,也使国家的军费征缴和兵役制度都有了依据。

但是,造“武”字时候,这个意思已经包含在内了。“武”本来就不是打仗。止,在金文中是一只脚,如同“步”中的那个止。“步”是由上下两个止构成的,即一左一右地迈步走路,“武”则是止上加戈,表示背着兵器走路,这是啥呢?这是列队行军,或者干脆就是检阅。

从根子上说,“武”就是展示性的。所以应该爱惜武术,它保留了武的精髓,我们看到武术家参加格斗赛败北的新闻不要冷嘲热讽。

宽袍大袖的着装是含糊的,很难描写,而“装束”则可使一个人变得具体而清晰,展示性更强。“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XXXX方阵……”这方阵里的人必然是“迈着虎虎生风的步伐,展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所传扬的尚武之风”。《诗经》里有一首《兔罝》,三句话都说到这个装束问题: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丩”就是绑扎束缚、扭到一起。人把衣服穿挺了,绑腿弄结实了,腰里扎住,日式的着装还要扎脑门,这叫“全装贯带”,然后再朝前走,所以叫“赳赳”。诗人赞美武人,说诸侯王都要仗着他们,拿他们当左膀右臂,可以跟他们一起商量事情,当作心腹,他们都是一专多能的。

可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横杠好汉,在诗的场景里其实只是在打猎,因为诗的名字“兔罝”就指捕兔的网。可见,文武在春秋时代是并不区分的。勾践灭吴后,范蠡劝文种的那两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透露出他们作为谋主,也都是勾践打过猎的武人。

文和武这两个字,英文根本无法翻译,civil和military——民用和军用,那是完全曲解。好在我们也不劳他们翻译,我们可以解释为和“阴”“阳”一样的专有名词:两个模范君王,即周文王武王的庙号。《封神演义》里的周武王姬发是一派慈悲心,在纣王自焚于摘星楼后还难过了。然而《史记·周本纪》里说,姬发起兵攻下商都之后,亲手杀掉纣王,用一把黄钺砍下纣王的首级并“悬于太白旗”。也许武王后来变温柔了,但为了展示新王朝对旧王朝的碾压性胜利,他必须弄脏两手。

光是“赳赳武夫”那种展示性的威慑力很快就不足了,即便不杀人,也得有各种比武角力来分个高下,就产生了“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的说辞。竞技本身也是展示,但是胜者为王的理念越来越强大和极端。19世纪末的越南有一位武姓人士,在读过《水浒传》后,觉得“武大”这个人物把武字的精义都给玷污了:大者,第一也,岂能如此窝囊呢?于是给他自己的儿子取名“武元甲”,这个儿子后来还真是不辱其名。

又有人问楚庄王,既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么文王和武王谁张谁弛呢?是不是说文王紧张,武王反而宽松呢?楚庄王想了想说“没准”。怎么叫没准呢?他又搬出了老子:文武之道嘛,道可道,非常道。

武姓兔宝宝取名大全?武姓兔宝宝取名大全男孩?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4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