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尚雅注音的一些国学著作中,统一将含有赐予意的“锡”字注音为cì,其意很明显,他们认为“锡”在赐予这个意义上是“赐”的通假字,赐是本字,所以锡也就是赐。
但这样会让经常读古书的朋友产生怀疑:古人作文时,为什么在同一意中锡赐两字分用呢?即便当时赐字已经很常用,但文章作者有些语境仍然用锡而不用赐,有些则用赐而不用锡。九锡和锡命应该或可以读为九赐和赐命吗?意义完全相同吗?
刚刚读《春秋集传》时,发现一种说法很有道理,可供我们参考(见下图)。

由此个人认为:锡赐两字在赐予的意义上具体含义是稍有差别的。读音应该也有差别。将所有赐予意义的锡都完全等同于赐不妥。
此两字一开始可能确实是假借字和本字的关系(段玉裁主此说)。但后世两字的音义可能一定程度分化了,所以后世两字用法上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
《说文》赐,给与之意。锡是一种金属之称。这确实应该是两字的本义。段玉裁断言凡经传言锡,都是赐的假借字(参看下图)。字源上可能确实是如此。但后世由于本字和假借字并行,期间人们的理解和用法习惯差异等因素,于是导致本来为一字的锡赐两字音义分化、独立并行也是可能的。所谓音义分化,就是说本来两字是一个音一个义,但后来两字含义和读音都有了一些差别。独立并行是说经传中本来只有锡,锡也就是赐的假借字,但后世两字被分开用了,有些语境用锡,有些用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8150.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