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以润之"内涵
辛味药的基本作用为“ 能散、 能行” , 在中药里的具体应用大致可分为三类: ( 1) 发散表邪、 宣通肺气, 如: 麻、 细辛、 苏叶等; ( 2) 行气、 行血, 如: 陈皮、 木香、 川芎等; 2 )辛温散寒而助气化, 如: 附子、 干姜、 肉桂等。 而“ 辛以润之” 的说法, 最早记载在《素问· 至真要大论》 : “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 后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药性作用一辛润理论。 然而辛味性开散, 多含有挥发油, 易耗气伤阴, 《黄帝内经》 为何称“ 辛以润之” 呢?辛昧无补益的作用, 更谈不上滋阴生津, 而其开散之性反而损耗阴液, 所以“ 辛以润之” 基本上与滋养阴液无关; 其润燥的作用机理必然与其基本作用密不可分。
对于辛润的理解, 历来都有不同见解, 现代的看法大致有四种观点: ( 1) 辛润是一种废弃的旧说, 应弃之13引。 ( 2) “ 辛以润之” 是一种治法, 而不能与辛味“ 行” 、 “ 散’ ’ 的具体作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34】 。 ( 3) 辛润仅局限于某些特殊的燥证, 如肾燥f35】 。 辛润是指对肾阳虚, 肾气不化, 津液不能输布所致燥证的一种特殊治法, 辛润之性是对辛味药鼓舞肾阳促使津液运行以敷布周身和蒸液化津以资化源功能的概括, 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效应来体现的【36’ 37】 。 ( 4) “ 辛润"的用法不仅适用于津液失布的内燥, 同样适用于感染外邪的外燥;通过辛味通阳的作用来化气行水, 通过发散外邪的作用来祛除表邪【 381。 比较而言, 四种观点以最后者较为合理。
就人体的“ 燥’ ’ 而言, 可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之“ 燥"即感受燥邪, 而内伤之“ 燥"又有真假之分。 内伤之“ 燥” 中, 真燥指人体因火邪伤阴或久病所致的全身津液匮乏, 而假燥指滓液失布而引起的局部津液缺乏【33j 。 张景岳日“ 辛勿施于热燥” , 如果津液匮乏所引起的真燥, 越用辛昧药, 津液就越加匮乏, 故对真燥而言, 辛无润燥之功。 但对于外感燥邪和津液失布的假燥, 辛味却能发挥有益的作用。
1. 1关于“ 辛润肾燥” 的认识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记载“ 辛润肾燥” 之后, 不少医家对“ 辛润” 之说持有肯定的说法,如《本草经疏》 记载“ ’ 肾为作强之官, 藏精与情志, 主五液, 属真阴水藏也, 其性本润, 故恶涸燥, 宜急食辛以润之, 知母之属是矣” 。 而更多医家是从药物的具体应用角度分析“ 润”的作用, 如李时珍日: “ ? ? 而仲景治喉痹咽痛及大小便秘, 皆用半夏, 取其辛能润燥, 又能散也。 丹溪谓半夏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今人专以半夏为除痰之药, 稍涉燥证, 辄不敢用,而半夏之功不复见知于世矣” 。 成无己亦云: “ 半夏辛散, 行水气而润肾燥, 故《局方》 半硫丸, 用治老人虚秘, 皆取其润滑也。 俗以半夏、 南星为性燥, 误矣。 湿去则土燥, 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 ” 但成无己也说道: “ 唯阴虚劳损, 则非湿热之邪, 而用此利窍行湿之药,是重竭其津液, 医之罪也。 ” 由此推论, “ 辛润” 还是“ 辛燥” 可能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很大联系。
对于“ 辛润肾燥” 说可从以下几点理解。
第一, “ 金水相生” 。 《神农本草经疏》 记载“ 言辛者, 得金之气” , 而。 肾藏五行属水, 五行规律有“ 金水相生” , “ 辛润肾燥’ ’ 取“ 辛能生水” 之义。 《类经》 云: “ 肾为水藏, 藏精气者也, 阴病者苦燥, 故宜食辛以润之, 盖辛从金化, 水之母也, 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 以辛能通气也。 水中有真气, 惟辛能达之, 气至水亦至, 故可润肾之燥? ? ” 。 《黄帝内经》 在论述“ 肾苦燥” 相关内容时, 体现出五行生克关系, 与此同为相生关系还有“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和“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 可见, 《黄帝内经》 记载“ 辛润” 问题时, 考虑到“ 金生水” 的关系, 否则完全可以“ 甘以润之” 来论燥。
第二, 温肾阳以运化津液。 现代文献论述“ 辛润” 时, 多认为“ 辛润” 指对于肾阳虚,肾气不化, 津液不能输布所致燥证的一种特殊治法。 辛润之性是通过鼓舞肾阳、 促使津液运行以敷布周身和蒸液化津以资化源功能的概括, 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效应来体现的, 而非辛味能滋阴润燥。 《本草经疏》 日: “ 桂枝、 桂心、 肉桂, 夫五味辛甘发散为阳,四气热亦阳? ? 辛以散之, 热以行之, 甘以和之, 故能入血行血, 润肾燥” 。 也就是说肉桂等辛温药物均可补火助阳, 通过辅助肾火以蒸化津液, 濡润机体, 从而体现辛润之性。
第三, 调腠理、 宣肺气以行津液。 《黄帝内经》 原文也写到“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黄帝素问直解》 载“ 夫辛主发散, 何以能润?以辛能开腠理, 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之于上, 故能润也” 。 肺为水之上源, 在人体水液的输布和代谢中起着调节作用; 腠理致密而肺气不能通达皮毛, 气机因而郁滞、 宣降失常, 水液的输布就会受到阻碍而不能下注膀胱, 故肾苦燥。 辛味有开散之性, 开腠理之郁闭, 肺气宣降正常, 人体水液运行得以恢复, 水液才能下注膀胱, 故辛能润燥。
1. 2“ 辛以润之"的应用不只是“ 肾燥”
虽然《黄帝内经》 辛润是为“ 肾燥” 而立, 但“ 辛以润之” 却不止“ 。 肾燥” , 如辛味温阳化气也并非只能温肾阳, 也可运化脾肺之阳气来调节水液, 解决津液不能上承、 水液不能下注的状况。 除润肾燥之外, 辛润的作用还可在其他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 辛昧发散, 解除表邪。 辛味药治疗表邪所致津液失常,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燥邪外感,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内通于肺而伤之, 治疗应当祛除燥邪, 多用辛甘性寒解表药与凉润的药物配伍治疗, 如薄荷、 菊花配伍桑叶等祛燥邪而又润肺生津; 二是外邪所困;抑遏肺气, . 津液失布所致, 治疗应当祛除表邪和宣降肺气, 多用能宣降肺气的解表药, 如麻黄、 苏叶配伍杏仁等; 三是风寒阻滞气机, 太阳经气不畅而影响膀胱气化, 治疗应当辛温解表药, 如麻黄、 桂枝等解表又能助膀胱气化。 通过辛味药解表散邪的基本作用, 调节津液的输布状况, 从而起到润燥状况。
第二, 宣降脾肺之气, 运化痰饮。 脾肺阳气虚弱, , 或外邪、 内伤引起脾肺功能运化障碍,饮邪、 痰湿等可引起的气阻不畅而有伤阴、 化燥倾向。 《临证指南医案》 、 《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辛润案例独多, 《素问· 玄机原病式》 记载“ 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 使气液宣通, 流湿润燥, 气合而已? ? ” 。 辛润取其宣通之义: 一能与甘味相合化阳气而行津液; 二者性开散,宣通脾肺之气以通畅气机, 上承水液以润燥。
第三, 佐制滋腻药物。 辛味药性走而不守, 滋阴药则大多味厚性重滞, 如无引经之药,恐难独奏其功, 方中多以辛药为佐使【361, 借辛味行散, 走气开腠, 畅通郁滞, 辅助诸滋阴药达到润的目的, 此为辛可助润。 正如朱震亨所云: “ 桂心, 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 则能行血药凝滞而补肾。 ” 《本草正义》 亦记载: 虮睢胶艾汤、 温经汤二方, 归芎并重以阿胶厚腻有余, 恐其迟滞因以血中行气者为之疏通, 庶几守者走者, 得互相调剂, 古方之芎, 其用意自可想见。 "即单纯滋阴药在养阴润燥时效果不佳, 必佐以辛甘之药才能发挥其凉润之性, 故称之“ 辛润’ ’ 。此外, 亦有以味辛质润论辛润者。 如清· 石寿棠《医原· 用药大要论》 日: “ 易日: 立天之道, 日阴日阳; 立地之道, 日柔与刚。 草木虽微, 其气味有阴阳之分, 体质有刚柔之别,一物一太极也。 古人论药性, 多言气味, 少言体质。 盖以地之刚柔, 即天之阴阳所化, 言阴阳刚柔即在其中。 后人不悟此理, 每每误用。 春山先生谓病有燥湿, 药有燥润。 凡体质柔软,有汁有油者, 皆润, 无汁无油者, 皆燥。 然润有辛润、 温润、 平润、 凉润、 寒润之殊, ? ?辛润如杏仁、 牛蒡、 桔梗、 葛根、 细辛、 前胡、 防风、 青蒿、 紫菀、 百部、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 ” 。
总而言之, “ 辛以润之” 是建立在辛味的基本作用之上的, 并非本身能滋阴生津, 所以它更偏重是一种治疗, 而不是具体的功效。 而其《内经》“ 辛润” 之论, 与“ 金生水"的五行关系密不可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