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南姓的来源和历史手抄报_

渭南南氏源流

王文超

一、南氏起源

渭南南氏的始祖,原籍山西解梁(解州古称解梁。民国元年改解州为解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北宋末年,北方战乱不断。1115年,北方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朝以十年时间灭辽后,于1125年发动伐宋战争。金太宗以重臣完颜斜也为都元帅,分兵两路从山西、河北南下。其中金朝名将完颜娄室(1077-1130年),率一支军队侵略山西。娄室作为金军先锋,连续攻取马邑县(今山西朔州市)、雁门关、代州。代州守将李嗣本、忻州(今山西忻县)知府贺权、守将耿守思等纷纷降金,金军直抵太原城下。太原被围,宋急调派各地军队驰援。一时间太原周围军队云集,达数十万之众。娄室大军首先攻破宋将樊夔的10万救援大军,再歼刘臻10万大军于寿阳。大败朔宁知府孙翊及其所部援兵于太原近郊,孙翊战死。又败宋将折可求2万援兵,杀宋军马使韩权、晋宁知府罗称等15000余人。不久,娄室攻占整个山西。

兵马所至,自然民不聊生。而这时,金朝的势力还没有扩张到陕西,相对稳定。南氏始祖南妙手夫妇即携子离开山西原籍,迁移到陕西蒲城县贾曲里(今属贾曲镇)居住。一晃八十余年,南氏迁蒲城贾曲已历四世。

一世祖:南妙手,配王氏。有子五:南润甫、南清甫、南信甫、南试甫、南均甫。

二世祖:南润甫:配王氏。南清甫:配傅氏。南信甫:配冨(fu)氏。南试甫:官司户参军,配赵氏。南均甫:妻室不详。为渭南南家村始祖。

三世祖:南弘道:父母不详,配刘氏。从善:父母不详,配史氏。南贰:父母不详,配赵氏。

四世祖:南益:配薛氏。南成:配郭氏。南名:配王氏。

十三世纪初,大金政权衰落,北方蒙古族兴起。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帝国并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1223年,成吉思汗手下骁将木华黎侵入关中。受战乱影响,南氏兄弟除留贾曲守先人坟茔(支脉不详)者外,其余又被迫分散迁徙,其中一支迁到渭南,一支先迁到华县罗纹桥后又迁至商州,另一支迁到延庆等处。

1223年前后,蒲城贾曲南氏的一支因元军入侵,亦举家迁到渭南县田市里秦村(今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其后裔南谨曾任北平府知府。

元末明初之交(1368年前后),南均甫的四个儿子因避战乱也离开贾曲,分别迁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其中南安义、南安礼兄弟迁到秦村。从辈分上分析,南瑾为南君甫兄弟的孙子,是南安义的侄子。这样,在秦村就有了南君甫兄弟两支南氏人家。另两个儿子具体前往何处,尚无具体历史资料记载。

迁华山一支:

南清:配马氏。有子南德。

南德:南清子。配吕氏、寇氏,葬华山之麓。有子南德。

迁商州一支:

南贤:南德子。洪武十七年以医诏赴京。赐龙章符验一道,钦授商县医学训科,字士希,号松泉先生,配孺人梁氏,葬石佛湾寨山之麓。有子二:长南潜,次南海。

明甲辰年(1484,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卿的南镗(1461——1530),就是其迁商州后裔。南镗与南汉、南金等同辈。

从此之后,渭南南氏一族世代以渭南为家,家族昌盛达数百年之久。在明代中后期政坛上,渭南南氏一族涌现出南钊、南汉、南大吉、南逢吉、南轩、南宪仲、南企仲、南师仲、南居益、南居业、南居仁等十一名进士。其中吏部尚书南企仲、礼部尚书南师仲、工部尚书南居益等三位政坛精英最为突出。

因南瑾一支缺乏可考资料,现暂不涉及。本文重点介绍南均甫一支。

一、第一世:

南安义:南君甫长子。作为南氏迁渭南第一代,南氏兄弟继承了北方民族的基本个性特点。“耕读传家”,这是封建时代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共识。农民属于社会最底层,要想出人头地,唯有读书一条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繁忙的农事之余,南安义读过书,又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习文者,概“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习武者,概天下大乱而自保,并有图于为国所用也。但南安义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任何功名。南安义生有三子,分别叫南俨、南选、南士。

南安礼:南君甫次子。南安义弟,生有三个儿子,具体姓名待考。兄弟二人加起来到第二代共有六个儿子。

南君甫另二子生平不详。有子南瑾。

二、第二世

南俨:南安义长子,在兄弟中最为出众。他受父亲影响,读过书有学问,为人宽厚、正直、能干,大家都很佩服他,成为子侄辈的领袖。他以务农为业,能够孝敬长辈,和睦子侄,是公认的族长,人称宗长公。而南氏户族开始以宗长公南俨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其家族社会影响开始显现。宗长公南俨生四子,名取《尚书·洪范》中“貌、言、视、听”四个字。

南选生平不详。有子南义。

南士生平及子嗣情况无具体历史记载。

南瑾:为安义、安礼之侄。曾任北平知府。

三、第三世

南貌:南俨长子,无具体历史记载。

南言:南俨次子。南言是个谦谦君子,言正行端,尊重他人,从来不在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也不以言轻人,故称乂君(乂,才德过人的人)。他终其一生,都是说一不二的男子汉。南家到他这一代,人口逐渐增多,所以经济状况更加贫困。但他仍能够坚守做人的原则。乂君娶本县王氏,共生三子,其中一个儿子叫南珪,其余儿女无资料可考。

南视、南听无具体历史记载。

南义:南选子。南义读过书,有学问,能力强,社会威望高。明朝建国初要求各地推举人才,南义被推举为人才,任汝宁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区域主要包括今河南驻马店大部分及信阳部分地区)司狱。后任员外郎(定员以外的郎官),升至户部山东司主事。妻子马氏1482年被封为宜人。有子南钊。

四、第四世

1、南珪:乂君南言子。他好读书,博古、通汉书,为人刚强,有智慧,能言善辩,人称三复公。南珪时,虽然家境贫困,但仍能恪守家训,严格要求自己。南珪娶妻缑氏,生六子,长子南镒,次子南金,其余四子南镛、南鍾、南银、南镐,其生平不详。

2、南钊:字希古,为员外郎南义子。家贫,能刻苦读书。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人,天顺四年(1460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至河南布政司参政。其性格严毅、操守廉洁。居官谨慎,凡不该办理的事他都不受理。对于别人的不足,当面指出,毫无保留。在户部任职二十多年,凡对国家有好处且能减轻百姓负担的事情,他都不畏强权,挺身承担。他以员外郎身份监察德州(今山东德州)仓时,德州巡抚托他办理私事,南钊不从,巡抚怨恨在心。当南钊任河南参政时,那位巡抚己任朝廷少宰,找借口上奏皇帝,使南钊罢官归田。赋闲在家后,南钊仍勤奋读书,注重教育子孙;寡言笑,尚俭朴。70岁时,朝廷晋升他为嘉议大夫,不久病终。著有《休亭稿》,藏于家中 。其墓在秦村东,有碑,三原王承裕撰。娶妻宁氏,赠宜人,有子三:南遂、南汉、南山。

3、南瑾,南义的远门侄子。其先祖蒲城贾曲人,元末徙居田市里秦村,洪武二年(1309)以贤良方正举为蒲州同知,累升为北平知府。其墓在南家村丰草原西。

南氏家族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是从第四代开始的。由于南钊的科举成功,南氏家族开始走向全面振兴。一百多年间,南氏家族先后涌现出十一位进士、举人,秀才达数十人之多,“衣冠之盛,与灵宝之许、余姚之孙相鼎足”( 王士禛《分甘余话》语)。南氏成为渭南簪缨世家,名门望族。

五、第五世

1、南遂【景泰五年七月一日生(1454),正德十一年九月十三卒(1517),享年六十三】。母宁氏。南遂生而聪慧,读书悟性高。因病,致一只眼失明,遂经商。他筹划得当,勤奋努力,经营有方,很快就发财致富了。等到南钊罢官回籍,他已经积攒下一份不小的家业:有良田五百余亩、家中藏粟三千斛(一斛十斗,每斗约可盛粮食三十斤)。他的生意遍及商洛、汉中、四川剑门、湖北襄水、河南唐州、郑州、汴水泗水、北京、代州等地。

南遂有妻妾四:初配牒氏(正德十一年九月十日卒),生子韶、义、官。韶生复性、复礼。再娶李氏祜,有孙复初。再娶田氏郊(正德十一年七月卒)。后娶喜氏,生二女,长女嫁给刘相,次女嫁给李宪。

2、南汉:字天章,南钊次子,明弘治十七年中陕西乡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出任山东长山县教谕,生徒所送的见面礼,尽谢不受。后迁国子监助教,转苏州府通判(知府副官)。性直,不攀附权贵。兵部主事莅临京卫武学,视察学员比试。南汉作揖相迎,主事以其不跪而怀怨陷害,被调为苏州通判。到任后,为民兴利除弊,不受贿赂,不为艰险。三年后,积劳成疾而卒。其墓在南家村东北南氏渭南新坟。

3、南山:南钊三子,博学能文,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优异。嘉靖壬午年(1522)陕西巡抚喻茂坚已私下决定其为乡试第一,但他却因病,考试还没有结束就回去了。三年后,他又因母亲去世而未参加乡试。后来,他以岁贡被推荐到礼部,客死京城住所。有诗文传世。

4、南镒:南珪长子,曾任陕西同官县(1946年更名铜川县)掾吏,后任仓部(明代户部十三司之一)大使驿丞。

5、南金:【景泰壬申十二月戊戌生(1452),正德甲戌六月戊戌卒(1514),享年63岁】,字楚重,南珪次子,号渭阳,人称渭阳父。少贫,但他读书刻苦,终于精通儒学,被县学诸生推举为太学生。后授河南新野县训导,连任九年,期间曾经做过三个月代理县令。任职期间,秉公执法,没有敢徇私包庇者。后以成绩累赠奉政大夫,户部云南司郎中,升四川紫县县学教谕(主管县儒学教育的主官,一般由举人充任),从教谕任上退休回乡。在任期间,他对诸生严格要求,诸生由原来的不理解,逐渐敬服、亲爱。他因病解职回家时,诸生含泪相送。明成化末年陕西出现大规模饥荒,其兄弟都到汉滨去谋生活,南金独自留在家乡以养家人。他与妻子吃糠咽菜,而另给父母吃较好的饭食,所以他被公认为孝子。他曾经教育子孙说:“男子坠地,天地四方,即尔事矣!”南金为人庄重,从无戏言,不近声色,交友不阿谀奉承,生平从来不谈别人过失。别人有善行,他就会大加赞赏。但他生不逢时,其后三十余年屡次科考都没有考中。南金回乡后,编著《渭南志》,未成而卒。死后葬秦村西南丰草原(原渭河冲积而成的沙梁)西麓,东临大道。陕西三原县著名学者马理题其墓碑曰:“渭阳南先生墓”,碑为状元高陵县吕楠撰;墓志由马理撰。渭阳父南金娶本县处士焦仕能之女焦氏(景泰癸酉正月己巳生,嘉靖癸巳八月乙未卒,享年八十一岁)。南金边耕边读,夫人焦氏鼎力相助左右。夫妇有二子,长子南大吉、次子南逢吉。有女静(弘治四年十月丙午生,)嫁王鸾,王氏早逝,留二子四女,皆南大吉养大嫁娶。南金出仕新野,焦氏与子大吉数次回故里修建堂室,置买土地百亩。南氏始成为小土地所有者。

告老归田而撰写《渭南县志》未成而卒,妻子焦氏被封为宜人。其夫妻合葬墓在南家村丰草原渭南南氏新坟。

南镗(生卒不详),字彦声,商南人。南大吉之族叔父,明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举人,二十年甲辰(1484)进士。初任吏部主事郎中,后升为河南左布政使。因抵触权势显赫的宦官刘谨,遭锦衣卫(特务组织)逮捕入狱,有数次几乎被杀。后释放,迁南太仆寺卿(掌舆马及马政之官),但又蔑视、得罪刘谨,被罢官,放归乡里。刘谨倒台后,南镗多次被举荐,让其再次为官。但他操守自持,不为所动。晚年在家乡抚育其子弟成长,并建立学塾,教乡人子弟读书,生活清苦,布衣蔬食,深得乡人敬爱。死后,葬南氏祖茔。(今商州公安局后)明成化十三年(1477),其后裔分布在今商洛商州,山阳等地。

南忻,南瑾之远门侄子。洪武二十年(1388)以步考御前较阅,将才第一名而被拔用,历任甘州行都司屯政都司。

六、第六世

1、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南金长子。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生,嘉靖二十年(1541)卒,享年55岁。生性豪爽痛快,有气魄,不受拘束。幼年时即聪明伶俐喜欢学习,年龄稍长,钻研《礼记》并兼通《易经》。正德庚午(1510)举人,辛未(正德六年(1511))进士。先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嘉靖二年(1523),以部郎出任绍兴府知府。执政期间锄奸兴利,政尚严明刚猛,善于用人,不避嫌怨。属吏有被诬者,必为洗雪;本郡有大盗,长期被郡上的政要所庇护,他都把他们依法处置。有个学士侵吞王右军、谢太傅故地,也都判归其原来的主人。运河河道被有权势人家所侵占,责令他们疏通而恢复原貌。他曾经疏浚郡河,开上灶溪,筑坡塘,以备旱涝灾害。又修大禹庙,立大禹陵碑,亲自题写字径一米多的“大禹陵”三字,并兴建碑亭以保护。其时王阳明在绍兴城中讲学,南大吉最初还不信服王阳明的学说,时间久了才有深悟,于是便带着礼品专门向王阳明请教。此后,他在绍兴建稽山书院,创尊经阁,聘请附近的贤才在里面讲学读书,并刻印王阳明的《传习录》,风示远近,绍兴的读书人因此在科举上多有建树,显得十分兴盛。由于他触动了豪强利益,遭到他们的报复,诽谤传到京师,他因此被罢官而归。绍兴士民垂涕若失父母,但毫无办法。时年南大吉仅40岁,便止于仕途而赋闲在家达十五年之久。

回乡后,南大吉倾其所有,在渭南湭河川西建造湭西书院(又名湭西草堂,遗址在今渭南六姑泉附近),以教四方来学之士。出其门者先后有七人考上进士,以后大多数官位升至州郡一级,他们也都以文章和德行闻名于世。南大吉与人谦和而有肚量,当官任事则刚毅不阿,孝顺父母,对人和善、居丧期间执礼守规。其弟逢吉、侄南轩都是他亲自所教导并最终成名的。他编撰的渭南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渭南志》(为明代关中八大明志之一,手抄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刻本存台北博物院),质量上乘,功绩显著。其著作还有《绍兴志》、《少陵纯音》、《瑞泉集》等。嘉靖辛丑(1541年)卒,享年五十五岁。其墓在秦村西南父南金墓左,墓志由礼部侍郎绥德马汝骥撰写,墓碑为三原马理撰。

南大吉先后三次娶妻。1505年,南大吉19岁,娶原配张安人【弘治二年十一月二十六生(1489),正德十五年正月二十九卒(1520),享年32岁】,其父张禄,母卢氏,渭南人。张安人十七岁嫁给南大吉,生二子,早夭。生一女芝英【正德乙巳夏四月二十八日生(1509),嘉靖丙戌三月十八日卒(1526),享年18岁】,许嫁同县李庭玉。1520年正月,张安人去世,葬村西南祖茔。三月,再娶华州冯氏【弘治甲子夏五月六日生(1504),嘉靖壬午冬十一月二十九卒(1522),享年19岁】为妻。冯氏为武功左卫经历冯世隆之女。时南大吉升任户部郎中,冯氏也被诰封为宜人。冯氏生子兽儿,兽儿因痘疹夭折。1522年十一月,冯氏生马儿,因产后感染破伤风而亡,随后马儿也因痘疹夭折。1523年正月,再娶河北永清县范氏于京城,范氏为山西大宁都司指挥佥事范锦之女,生三子:南辕、南軨、南輄。

南大吉一生,除力养家人外,还经常接济亲族:一个孀居的妹子,一个女婿,操持嫁一妹、一侄女、四个外甥女,为一个侄子、二个外甥娶妻完婚。他一直在为他人而活着。

2、南逢吉:南金次子,南大吉弟。子元贞,一字元命。别号以丰原之姜泉名,故学者称姜泉先生。嘉靖戊戌年(153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吏部考功员外郎,礼部仪制司郎中,后任雁门兵备道,山西按察司副使。娶李氏,本县士人李廷玺之女。著有《越中述传》、《订注会集三赋》、《姜泉集》二十二卷等。在渭南建姜泉书社。墓志由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同州马自强撰,墓碑由户部尚书泾阳魏学曾撰。其墓在南金墓西。

南国勋,南瑾之族系,血脉关系不明。弘治六年(1494)武举人,曾任西安参政府中将。

七、第七世

1、南大吉子女:

南大吉与张宜人(后加赠宜人)生二子,早夭。生女芝英,许嫁李廷珍,十八岁病故。珠蕊,嫁县学生员郭珠。

与冯氏(封宜人)生二子兽儿、马儿,皆因痘疹而早夭。

与范氏生三子:南辕【嘉靖七年四月生,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日卒,享年享年二十八岁】,娶本县孙复腾女。南軨【嘉靖十三年二月丁丑生,嘉靖三十七年卒,享年二十五岁】娶华州武谦女。南輄【嘉靖十四年七月癸酉生,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日卒,享年二十一岁】娶华州工部郎中东实女。三子皆聪颖绝伦,人称南氏三凤。可惜南辕、南輄于嘉靖三十四年(1556)腊月十二日华州大地震中罹难,无子嗣。南軨亦于两年后嘉靖三十七年因病离世,幸留有遗腹子南企仲。

2、南逢吉子女:

长子南轩(1518-1602),字叔后,号阳谷先生,李氏所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擢升为四川副使,山东布政司参议。娶裴氏。

另二子生平不详。

李氏女蓁蓁,嫁县学生员裴贞。

李氏女亭亭婚嫁不详。

裴氏女贞静,嫁义官(义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专设的一种编外官职,明朝时最为盛行,由官府直接任命或采用其他奖励形式向社会颁布。荣获义官称号后即在社会上 拥有一定的地位,能直接参与当地官府、域内的管理事宜。这些义官家境富裕,不拿俸禄)王鸾。

次女孝女为壸伺李季子生,嫁本县人单仕。

八、第八世

南企仲(1559——1643),字伯雅,号弦蒲。南軨子,南大吉孙。明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进士,以祖母年高,请终养。祖母既殁,授刑部主事。有客夫妇借住就食其家,夫妇都去世了,企仲让其子将他们遗体送回。吏部尚书孙丕扬觉得南企仲有贤德,调为自己部下。任文选郎,又升任太仆少卿、太仆卿。万历三十年, 给事中张凤翔迎合帝意,弹劾南企仲,遂被削籍。天启初年,南企仲又被起用为太常卿,累迁南京吏部尚书。南居益因年老申请退休。1643年,八十三岁时,李自成破渭南城而被执,绝食二日死。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其墓在今渭南市临渭区崇宁镇南。

南绍仲,南逢吉孙。荫袭潼关卫镇抚,历升都事(武官)。有女嫁刘恣宗。

南学仲,南轩之长子,字子尚,提督学道李于麟欣赏其才能。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人,然以后累试不第,后选为怀庆县(1368年设怀庆府。府治河内,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共六县)通判。到任后制定规则制度。对地方治理有方,无逃税和盗匪出没,有政声。其墓在南家村东北南氏新坟。

南宪仲,南轩次子,字子章,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山东枣强县知县。他一上任,就制定出关心百姓疾苦,兴利除弊的10项措施。主持修复旧县城,注意节支。为安定社会秩序,他严惩豪强,破获隐匿盗匪,审理疑难案件,深得上级官员重用,遂派他赴一些关隘考察,不到一月,遍历紫荆等关,对哨所增修,军饷增减,将领强弱配备,都处理的很好。但未及擢用,因劳累过度突然病逝。他的遗产,惟有几册书,一张琴等遗物。同僚感其事迹,护送灵柩回渭南安葬,其墓在南家村东北南氏陵园。有子南居益。

南师仲,南轩第三子,字子兴,室名玄象山房。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初在翰林院任职,后任礼部侍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长于古文,喜深夜写作。相貌清瘦,目光炯炯,气量宽宏,性格坦率,特长古文,善于深夜写作。曾编辑有《王允宁文集》38卷,《刘东陵集》10卷,《南宪仲集》36卷,《关中文献志》。天启辛酉年(1621),续编第三部《渭南县志》。其妻妾合葬墓在今临渭区孝义镇杜村东北十八亩陵,现已不存。南居恒为其独子。

南企仲,字伯稚,大吉孙。长脸,美须髯,遇事有裁决。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告老归乡后在家乡安度晚年。崇祯十六年十月(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渭南,被捕不屈而遇害。明政府赐其大冢宰牌坊,赠太子太保。据清道光八年《渭南县志》记载,其墓在独孤庄南(今临渭区崇宁初级中学东南)。

九、第九世

南居益,南宪仲子。字思受,号二太,万历年间进士,由刑部主事累升至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工部尚书。1621年,南居益回乡,在湭河川西购置土地,建瀑园。其遗址在今临渭区向阳办蒋家六组南园子村。现南园子村仍有其后裔数十人常住。1623年,太仆卿南居益被擢升为右副都御史,替代商周祚任福建巡抚,奉命驱逐荷兰殖民军。这时正值荷兰殖民军侵犯漳州、泉州。11月,南居益巧摆鸿门宴,邀请荷兰代表到厦门团进行谈判,在宴会上囚禁了荷兰代表团三十余人,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然后兵分三路,直逼澎湖。1624年2月,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福建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兵万人、兵船2百艘至澎湖,登陆白沙岛,与荷军接战。明军以火炮轰击,敌楼倾塌倒入海中。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火炮与战舰负隅顽抗,明军缺乏攻坚利器,澎湖久攻不下。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敌军据点下,但敌人仍据险死守,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强攻不成,南居益采取围困战术。 8月,荷兰人势穷力孤,后援不继,不得不答应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仓皇逃往台湾南部。9月,明军与荷军苦战七个月,终于收复澎湖,荷将高文律等十二人被捕。荷将高文律被送往北京后斩首。明熹宗并“祭告郊庙,御门受俘,刑高文律等於西市,传首各边,以昭示天下”。 任福建巡抚期间,他率兵击退荷兰殖民军,并筑城镇海港,平息了海患,福建人民念其大德,在澎湖及平远台为之建立生祠。1643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从,绝食七日而死。著有《晋政略》、《年谱》、《致爽堂诗》、《青箱堂集》等。其墓在秦村西南祖莹。

南居业,南企仲长子,字思诚,号冢岭,万历甲辰(1604)年进士。少年时即颖慧绝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进士。天启初,授礼部祠祭司主事。数月告归,琴书自娱者二十余年。同辈列九卿,淡如也。渭南城破,与居益同时被害。赠太仆寺少卿,著诗文数十卷,皆能效法古人。书法遒劲雄浑,有晋人风。其墓在渭南县城南小原村东(一说在南家村东北南氏新坟)。1644年,因不屈于李自成,与南居益绝食而亡。

南居仁,南企仲次子,字思敦,天启二年(162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谕德祭酒、擢詹事府詹事,仍管国子监事,侍经庭,卒赠礼部侍郎。居仁孝友温恭,扶危济困,做人有大义。其墓与居业同在县城南小原村东(一说在南家村东北南氏新坟)。

南居恒:南师仲子,生平不详。有子南廷铉、南廷鉁。

南居恒,南师仲子。以父礼部尚书荫袭,官职不明。

十、第十世

南廷铉,南居恒子,南师仲孙。字尔玉,号鼎甫、六如老人。清顺治三年,自乡举任柳州推官,善识良士,敢于荐举,给百姓提供耕牛和种子,鼓励开荒造田。因柳州任上治理有功,迁为户部员外郎,后又升为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继派四川任松威道按察佥事,不久,委托他掌管臬宪事务。后三藩叛乱,南廷铉以命相抗不任伪职,九死一生,被迫辞官归家乡闲居。著有《寿乐园集》、《金台玉垒》、《岷江集》等。卒年66岁,其墓在下邽镇张南村东北,墓志由孝廉刘懿宗撰。与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祯交往甚好。

南廷鉁,南居益长子,娶刘恣宗女刘贞。

南廷铸,南居益子,以父副都御使荫袭,官户部郎中,延绥粮储。

南廷鈇,南居益子,以父户部侍郎荫袭,官职不明。

南廷鍾,南居益子,以祖太仆卿荫袭,官职不明。

南廷铨,南居仁子,以祖父企仲户部尚书荫袭,官职不明。

十一、第十一世

南毓洪,居仁孙,以祖詹事荫袭。

南丙毓,(1622——1688)居益孙,清康熙年间举人,清朝议大夫,四川按察司佥事,卒康熙二十六年(1688),终年六十六岁,其和妻子田恭人合葬墓在今临渭区辛市镇南石村。

南炙曾,字念治。甘肃通渭渭南南氏后裔。陇山乡石堡村人,乾隆戊子科举人,广东新宁知县,贵州永宁知州。因军功赏戴花翎,任广西南宁知府。著有《承诒诗抄》。
第十一世以后,南氏家族因种种原因逐渐衰败,家族成员鲜有再入仕途。其家族有族谱七卷代代相传,惜乎毁于文革中。现家族中再无其他有关史料佐证其家族发展脉络,此后家族流变已不可考。

南氏子孙自始祖以来,数百年间历代子孙都恪守家训,修身齐家,忠心报国,无论贵富还是贱贫,都能够光明正大,德名遐迩。当代以来,南氏子孙繁衍壮大,现官道镇南家村尚有南姓人口两千余人。南氏子孙多数已走出南家村,走向各地发展,从文化教育、商业金融、编辑文学等各领域工作者数量庞大,大有成就者亦不可胜数。

参考资料: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北方王门学案》

冯从吾:《关学编卷四·瑞泉南先生》

南逢吉:《瑞泉南先生纪年》

马汝骥:《南大吉墓志铭》

南大吉:《先大夫渭阳公太宜人焦氏行实》

南大吉:《亡妻张安人圹志铭》

南大吉:《亡妻冯宜人墓碣铭》

南大吉:《明处士南君墓志铭》即南遂墓志铭。

南大吉:《渭上南氏迁徙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