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颍阳镇有一个叫小河的村庄,这个村庄紧邻颍河与小泥河,村民都姓关,是在明朝从山西解州迁徙至此,他们都是关羽的后人。历史上,小河村人传承祖训遗志,重视教书育人,先后走出了知府、知县、举人、进士、参军和翰林等。不仅如此,小河村周围还遍布古迹遗存,有春秋城颍遗址、郑庄公掘隧见母处等。名人轶事,故事传说使小河村充满了厚重与沧桑。
小河村的人由关羽的老家迁来
7月29日,记者驱车从许昌走311国道一路向西,到襄城县颍阳镇后,再往西走去王洛镇的县道,过颍桥回族镇向北行驶不远,就到了小河村。
车即将进村,就见路边竖立着一座红颜色的仿古式钢架牌坊,顶脊中间有二龙戏珠的雕塑。牌坊的左右楹联写着“西望嵩岳祥和地,东临颍水金碧湾”,一看这个村就有文化底蕴。
车进村庄,水泥路宽敞平整,两侧的绿化树木葱郁,雨后的玉米、黄豆等庄稼长势喜人。
“我们都是关羽的后人,从《关氏家谱》上来算,我应该是第59代人了!”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今年81岁的原党支部书记关西坤自豪地说,小河村现在有一千多口人,除了本村的两户亲戚在此定居外,村民都姓关。
关西坤说,他们村的第四十七代先祖关世潭,看好位于颍河与小泥河交汇的“小半岛”,以及此处多面环水的优美环境和独特地理位置,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从附近的大河关村迁至小河关村。而大河关村的第43代始祖关建忠、关益忠兄弟俩,是由山西解州,也就是关羽的老家,迁徙到河南襄城的。

小河村的仿古牌坊。
“我们颍阳镇还有大河村和关店村,村民都姓关。”关西坤说,“原来的村子住着李姓人,叫李庄,但后来李姓人在村子里发展得不是太好,人们就把李庄改为小河关村。”关西坤说,先人们为了不让后代叫李庄,大人听到小孩儿提起李庄,上前就是一巴掌,而孩子只要改口说村子是小河关,大人转身就赠给他手里一个糖果。
“大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们逐步转变认识,更改了村名。”关西坤说。
星移斗转,沧桑变幻,至今,关姓人在小河村繁衍生息已有400多年历史。
不大的小村庄人才辈出
关姓后人认为,数百年来,在武圣人关羽的佑护下,小河村一直焕发出人丁兴旺的勃勃生机。
“作为关羽的后裔,我们关姓传承祖上家训,继承良好家风,一脉相承,呈现枝繁叶茂,人才荟萃的良好景象。”关西坤说,另外,许昌自古就有春秋楼、灞陵桥等三国文化遗迹,这都与他们的始祖关羽有关,作为关羽的后裔,能在许昌大地生活,他们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至此,在小河村繁衍生息的关姓人,始终秉承祖训,耕锄之余,不忘读书。自清嘉庆年间,村里出了一个钦赐翰林,名叫关梦才。后来又出了两名贡士、1名进士,仅明、清两代时知府第一佐官就有4人。还有后来的武举人关意诚,司禄参军关宪章等,可谓人才辈出。
尤其是清康熙丁酉科武举人关意诚,事业发达,在襄城县有一定的名望。他的五个儿子关凤来、关凤舞、关凤翔、关宪章、关禹卿,在村里建有一排五座四合院式的房屋,大门朝南,高大气派,后门朝北,至今还保留数间门楼和老房子,被襄城县文管部门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采访中,关西坤和现任小河村党支部书记关保民,带领记者来到村子中间,参观关意诚儿子们留下的群体老宅,就见门楼高大,蓝砖结构,顶上砖雕、木檐、花式青石门墩,一砖一石,气势不凡。

关姓后人还住着数百年的老房。
在另外一座老房子里,还生活着关姓的后人。老房子虽然历经风雨的洗礼,显得破旧,但横梁、立柱、门窗等材料看着还很结实。在客厅中堂上方,悬挂着一块长约两米的匾额,上写“茶苦松贞”几个大字。
“我自嫁到关家,就在这里居住,现在是暑假,孙子也从学校回到老家,和我一起在老宅里居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说。
随后,记者来到另一条街,在一处二道门(后门)上,还能看到门上方和两侧的蓝砖上有字雕的痕迹。“我记得上面的文字,横批为:故址平常,上联是:今世泽莫如为善;下联是:振家声还是读书!”关西坤说,可见他们关姓人是非常重视读书育人的,但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的是,“文革”期间,这些字被从襄城县城来的红卫兵给破坏掉。
到近现代,教育世家关世显年轻时曾就读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后他没有从军,而是回到家乡,在乡里教书育人。后来,关世显的两个儿子也继承父业,分别在附近的几所学校任教。
1999年,从学校离休的关世显历经数月,行程周边多个县市,经过走访关氏后人,写出《关氏家谱》。
传说有人破了小河村的“风水”?
小河村的兴旺与富庶,让附近村庄的人产生了“羡慕嫉妒恨”。为了“打压”小河村发展的势头,北边颍桥街的人请来南方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暗自观察了小河村的风水后认为,小河村之所以多年兴旺发达,是因为小河村是块风水宝地。

关姓老房子的后门。
这位风水先生说,小河村的地势为“龟壳”。历史上,颍河多次发洪水而不淹,是因为神龟趴在上面,能根据水势起落。另外,“龟头”能伸到颍桥街上,喝到一眼井里的井水,使“卧龟”显灵。不仅如此,“神龟”还护佑小河村能出“一斗芝麻的官”,所以说就出了很多人才。
接着,风水先生在接人钱财后,便想出了坏主意,来破坏小河村的风水。他安排人在小泥河北岸的轱辘沟旁,建了一座火神庙,来压住“龟头”,不让龟喝到水井的水;接着又在龟的尾部隆了一个冢子,来压住“龟尾”;最后说服关意诚五个儿子,五处宅院建起五座高门楼,寓意为在“龟背”上插上一把钢叉,不让龟动弹。这样一来,神龟不显灵了,不再护佑小河村了。
“就这样,我们小河村的村民在不知不觉中,人才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村子的兴旺,被风水先生给破坏了。”关西坤笑着说。
传说归传说,那是人们根据事实增添了虚构的梦幻。进入新时期,小河村的村民们对文化知识看得同样重要,他们把从先辈那里延续下来的重视读书育人的传统,也融合进了新的观念意识中。
那就是利用当今良好的教育条件,对孩子们勤于诱导,严格要求,希望孩子“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长大都有出息。比如,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家就会成为乡邻们羡慕的对象。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的,走了一个又一个,这也为其他孩子树起了追求的榜样。
因此,这些年,从小河村走出的大学生也不少。记者黄增瑞 通讯员邓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mingo.com/9029.html